<listing id="7951d"></listing>

<p id="7951d"></p><p id="7951d"></p>
<p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p>

<p id="7951d"></p>
<p id="7951d"></p>
<p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p>

<p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p>
<p id="7951d"></p>

<p id="7951d"></p>

<p id="7951d"></p>
<p id="7951d"><delect id="7951d"></delect></p>

<p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p>

<video id="7951d"></video>

<video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video>

<video id="7951d"></video>

<video id="7951d"></video><video id="7951d"></video>

<output id="7951d"><font id="7951d"></font></output>

<video id="7951d"><p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p></video><p id="7951d"></p>

<p id="7951d"><output id="7951d"><font id="7951d"></font></output></p><output id="7951d"></output>

<p id="7951d"><delect id="7951d"></delect></p>

<video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video>

<video id="7951d"></video>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史>

赤社村曾有一座關爺廟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1-06

黃立會

“官向官,民向民,關老爺向的是解州人?!痹谠蹅冞\城民間,過去祖祖輩輩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在那個兵荒馬亂、動蕩不安的年代里,淳樸的鄉民們把生活的希冀全都寄托在關老爺身上,希望得到他老人家的福佑和庇護,所以幾乎每個村都建有關爺廟。

筆者的家鄉鹽湖區金井鄉赤社村也曾建有一座關爺廟,雖然規模較小,但結構布局和建筑風格幾乎與解州關帝廟別無二致。只是由于年久失修,村民缺少文物保護意識,加之當時集體經濟尚不富裕,故而先是做了學校,后來為建新校又將廟宇拆除殆盡,廟內文物悉數散失,不禁令人扼腕嘆息。

此關爺廟位于我村東南角上。廟內建筑由正殿、獻殿和戲臺三個部分組成。殿宇氣勢恢宏,兩側古柏參天,戲臺高聳矗立,環境幽雅莊重。

從西門進入廟內,便是正殿西墻。正殿坐北向南,寬為三間,丈五進深,一尺高的門檻,五寸厚的木門。木門通體朱紅,上面嵌有銅釘,里面供奉著關老爺的金身坐像。關老爺臥蠶眉,丹鳳眼,大耳垂肩,赤面長髯。頭戴帝王冕旒冠,身穿綠色蟠龍袍,外著大紅披風,足蹬步云戰靴,手持笏板,肅穆威嚴,令人不敢直視。

正殿南面是獻殿,兩頭的山墻上各有一個磚劵的拱形小門,供人拾級出入。東頭的小門南側有木制鐘架一座,內懸千斤大鐵鐘一口。鐘架旁放一木制刀架,內插關老爺83斤重的青龍偃月刀一柄。獻殿是人們祭祀關老爺擺放貢品和家族領頭人跪拜的地方,處處散發著莊嚴肅穆的神秘氛圍。

獻殿南面便是戲臺。戲臺坐南向北,面向獻殿,高約四尺,寬三丈余,柱高丈二,山高九尺,通體高約二丈八尺,是當時村內最高的建筑。過去村里唱大戲或村民鬧家戲演出均在這里進行。

戲臺與獻殿中間有一戲場,寬20余米,長10余米,是村民們看戲的場所。小時候文化生活貧乏,戲臺下就是我們的樂園。打記事起,我們就常在這里“頂拐拐”、滾鐵環、“打棒子”,玩得不亦樂乎。記得有一次這里放映《三打白骨精》電影,我便和小伙伴們一起興奮地早早就在這里等候。不料那晚的電影是和鄰村跑片,輪到我們村要到下半夜。我們就在戲臺下說著等著,不知什么時候竟睡著了。等到被大人叫醒回家時,電影已經演完,我最終也沒有看上那部越劇版的《三打白骨精》。1966年我從大井完小畢業后,還曾在這里看到過各生產隊匯演時演出的《一顆紅心》《兩個隊長》及《趕車》等劇目,那是這座戲臺的最后一次演出。

▲圖為關帝廟獻殿前的石獅子 (資料圖)

戲場北邊有一個五級門坡通往獻殿,門坡兩側有石獅一對,左雄右雌,由底座、中節和獅體結構而成,通體高約6尺。雄獅口含絲帶,右前腿高抬,爪下踩繡球一枚。雌獅兩前腿間臥小獅一只,呈仰望狀;背上又馱小獅一只,憨態可掬。雄雌兩獅皆為仰首后蹲狀,相互側望,含情脈脈,威風凜凜。后來獻殿拆遷時,將石獅遷至大隊門口。1982年村西新學校建成后,又將其移至新校教學樓前。再后來,這對石獅被運往金井,安放在公社院內,并對石獅進行了彩繪,使之更為光彩照人。不久,大家又自發組織起來從公社將石獅要回,復又安放在教學樓前。不料經此一番折騰,這對精美雄偉、飽受遷移之苦的石獅卻引起了盜賊的注意。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大膽盜賊竟放倒校園西邊一堵土墻,將獅體從缺口處盜走,至今下落不明,實在令人氣憤難忍。

戲臺西邊有一門樓,是戲場的出入口;東邊蓋有一溜南房,是為演員化妝室。

據史料記載,20世紀初村里興辦學校,因為沒有合適場所,便把關爺廟作了校址,將正殿、獻殿和戲臺分別做了教室,化妝室做了教師宿舍,殿內塑像及文物從此沒了蹤跡。后來為擴大學生容量,又在廟院東邊蓋了十多間房子作教室和教師宿舍。我于1972年至1983年在赤社學校教學時,院內古柏尚在,四周楊槐環繞,那個被當做掛鐘的雙鏵犁鏵就掛在教室門前的國槐樹上,教師輪流值周敲鐘,“鐺鐺鐺”的犁鏵聲響提醒師生們上下課或上下學,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學子。

進入20世紀80年代,為徹底改變村里的辦學條件,村“兩委”發動在外人員捐資和村民集資,籌集30余萬元資金,在村西興建新學校,作為老學校的關爺廟自然也被拆除殆盡。試想當時如果村里有錢或能從上級爭取到一定資金,建新校不用拆除老學校教室,并對關爺廟內建筑加以修繕,恢復廟宇雄風及文物古跡,那么,這里現在定然是一個殿宇輝煌、風景優美的游覽休閑勝地。而今,這里已成為一片居民區,昔日的關爺廟風光不再,留給人們的只有悵然回憶……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