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7951d"></listing>

<p id="7951d"></p><p id="7951d"></p>
<p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p>

<p id="7951d"></p>
<p id="7951d"></p>
<p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p>

<p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p>
<p id="7951d"></p>

<p id="7951d"></p>

<p id="7951d"></p>
<p id="7951d"><delect id="7951d"></delect></p>

<p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p>

<video id="7951d"></video>

<video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video>

<video id="7951d"></video>

<video id="7951d"></video><video id="7951d"></video>

<output id="7951d"><font id="7951d"></font></output>

<video id="7951d"><p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p></video><p id="7951d"></p>

<p id="7951d"><output id="7951d"><font id="7951d"></font></output></p><output id="7951d"></output>

<p id="7951d"><delect id="7951d"></delect></p>

<video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video>

<video id="7951d"></video>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運城時空>

“順民心為本”的執政理念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1-04

朱康有

北宋思想家程頤先生說,“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源于此句中的“為政之要,以順民心為本”的名言,并在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基礎上,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執政理念作了進一步闡釋。比如,“堅持‘以百姓心為心’,傾聽人民心聲”“傾聽民聲、尊重民意、順應民心”“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等類似話語。黨的二十大報告還出現了“聚民心”“暖民心”之語,樹立了執政黨做工作的鮮明指向。

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特別是其中的生產工具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最終決定力量。有人批評這是一種“見物不見人”的歷史觀。這真是絕大的誤解。唯物史觀尤其強調掌控生產工具的主體力量——人民群眾的作用和地位。從強調歷史主體的角度說,可以把唯物史觀直接看作是群眾史觀。中國共產黨人推動歷史發展,正是把“生產力標準”與“人民立場”統一了起來。不過,依照國情、社情、民情,我們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面臨的任務、目標有一定差異,在政策和實施層面強調的側重點有所區別。在革命時期,黨引領人民、改造社會從“依附”狀態解脫出來,注重獨立地位的獲得以及生命權、生存權的爭取、保障;在建設和改革相當長的時期,重點矛盾是解決物質基礎匱乏,擺脫貧困狀態,此時經濟生產居于核心地位?!罢酒饋怼薄案黄饋怼狈椒矫婷娴膰?,就是回應這些時期“民心”“民意”的要求。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顯然,很多已經不是“倉廩實”問題,精神文化生活的占比越來越大?!懊褚狻眱群l生了時代變化。許多“民生”問題是社會發展處于較低水平的“民意”吁求,在國家發展到“倉廩實”之后則隱含了更多內在精神層面的需求。正是在這一點上,古今講的“民本”之理是相通的。在經濟基礎得到充分發展的基礎上,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迅猛,廣大民眾(不只是少數所謂精英)更多參與到社會生活(尤其是意識形態或非意識形態形式的文化)的建構中將不再是夢想。人民群眾不只創造了物質文明,亦更有閑暇直接參與精神文化的創造。此乃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化”大趨勢可以推知的結論。

不管“民心”表達如何變化,問題的關鍵在于,可否找到與“民心”溝通的路徑。古代的天子和各級官員出于對民眾力量的敬畏與重視,高度重視嚴格“治吏”,有時不惜放低身段“微服私訪”,體諒民眾疾苦,同時采取一些惠民、利民的舉措。盡管古代一些先進思想家們的理念很好,但以民(邦國)為公心的理想一旦觸及以皇權至上的天下現實,便大打折扣。20世紀以來,由于把馬克思主義確定為指導思想、唯物史觀作為價值規范支配,在“為民”宗旨的支配下,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出走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解決了源于人民而又代表管理社會的政黨和集團與“民心”溝通的途徑。的確,如果不是和百姓一個心,高高在上,只顧發號施令,“民心”就會變得隱微難知——你不關注“民心”,“民心”便對你不再敞開。

與群眾路線相配合,中國共產黨的杰出領袖歷來注重更加具體的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來實現與“民心”的會通。毛澤東同志講,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他要求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應該跑遍所有的縣市區。2021年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堅持實事求是最需要解決的是黨性問題,并講到這樣一個例子:谷文昌任東山縣委書記時,僅1萬多戶的東山島被國民黨抓壯丁4700人。解放時這些壯丁家屬一開始按政策要被定為“敵偽家屬”,谷文昌經過調查后,認為應改為“兵災家屬”。后來,國民黨1萬多人突襲此島,守島部隊不過千人,但獲得勝利。為什么?群眾說:“國民黨抓走我們的親人,共產黨把我們當成親人養。哪怕做鬼,我也愿為共產黨守島?!币孕膿Q心,眾志成城的民心偉力便爆發出來;我黨善用此歷史力量,就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懊裥摹边€通過“民信”表達出來?!墩撜Z·顏淵》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痹凇氨夭坏靡讯ァ钡募僭O邏輯中,孔子把“民信”放在了政治的最高等級,并說“民無信不立”。衣食富有、財物充沛、武力強大當然是國家昌盛的表現,但“民信”即構成一種強大的內在力量則最為不可或缺。兵家孫子把“民與上同意”看作是制勝之大道。要取得民眾的信任、運用民眾的力量,首先就要將組織和政權架構的動機、宗旨確定為民眾服務,并在實踐中一以貫之。

值得指出的是,民心之“順”,往往體現在細節上。寧德畬族待人最高的禮節是手抓“糯米榯”。習近平同志任地委書記下去調研,陪同人員怕他覺得不衛生,提醒拿筷子。他說:“那怎么行?人家用手抓,我們也用手抓,你拿了筷子不是讓人家覺得,你當官的吃東西都和老百姓不一樣么?!彼透蠹乙粯?,盤腿坐在那里,抓起一塊,放進嘴里,還連連向畬族的群眾豎大拇指,說很好吃。從很小的細節處懂得如何理解群眾、貼近群眾、融入群眾,群眾才能和你交心,心連著心,心心相印。

“順民心”既難又不難。說難,是因為自國家產生以來,很多開明的思想家和政治領袖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卻沒有哪個統治者、沒有哪個執政黨最終徹底地解決它,因此才有了時代盛衰、有了王朝更替。蘇俄建立新政權后,列寧就不遺余力地展開對脫離人民的官僚主義的斗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也不時辛辣地批評官僚主義作風。我們黨清醒地意識到,執政時間越長,領導干部脫離群眾的危險就越大。政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遠了,“心連著心”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話。除了群眾監督、社會監督之外,現在提出“自我革命”就是要解決這一千秋歷史困境,不斷地回歸、融入群眾之中,“和老百姓一樣”,當然可以做到“順民心為本”了。唯如此,代表物質生產力主體的民眾意愿與代表上層建筑的政黨理念合一,不受人意志駕馭的歷史規律才真正發展至可以順應的自覺階段。經常有一種說法:“現在交通工具發達了,干部與群眾的距離卻遠了;通信工具先進了,干部與群眾的溝通卻難了;干部的學歷高了,做群眾工作的水平卻低了?!边@里面既有立場問題、感情問題,也有方法問題、能力問題?!昂屠习傩詹灰粯印?,樸實的話語,透過不經意的細節,道出了背后隱藏的原因。

“順民心”,又可說十分簡易。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的,關鍵在“堅持人民至上”,此亦為黨的百年奮斗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之一?!懊裥氖亲畲蟮恼?,正義是最強的力量”,這絕不只是什么感性的經驗,而是歷史規律之總結。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問題、想問題、處理問題,做到“一切為了人民”,就可以深察民情,順乎民意,真正體現“順民心為本”的價值導向、執政理念——共產黨人的宗旨不正如此么?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