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7951d"></listing>

<p id="7951d"></p><p id="7951d"></p>
<p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p>

<p id="7951d"></p>
<p id="7951d"></p>
<p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p>

<p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p>
<p id="7951d"></p>

<p id="7951d"></p>

<p id="7951d"></p>
<p id="7951d"><delect id="7951d"></delect></p>

<p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p>

<video id="7951d"></video>

<video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video>

<video id="7951d"></video>

<video id="7951d"></video><video id="7951d"></video>

<output id="7951d"><font id="7951d"></font></output>

<video id="7951d"><p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p></video><p id="7951d"></p>

<p id="7951d"><output id="7951d"><font id="7951d"></font></output></p><output id="7951d"></output>

<p id="7951d"><delect id="7951d"></delect></p>

<video id="7951d"><output id="7951d"></output></video>

<video id="7951d"></video>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史>

一遵正法的司馬光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1-04

任生林

  ▲司馬光雕像 (資料圖)

在晉南地區的夏縣,有一座司馬溫公祠,是祭祀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的地方。墓祠占地百余畝,司馬光及其先祖葬于此。祠里有兩通極其珍貴的神碑,一通是魚子碑,為紀念司馬光的祖父所立;另一通碑是杏花碑,為紀念司馬光的神道碑,宋哲宗篆額“忠精粹德之碑”六個大字,碑文為大文豪蘇軾撰寫。后由于政見之爭,石碑被毀,碑文被鑿毀,深埋地下。到南宋時,當地王姓縣令拜謁司馬溫公祠時,見廢墟處長出一株杏花樹,高丈余,樹冠如傘,實為奇觀。于是,命人將石碑挖出,依原拓片文字重新篆刻立之,故名”杏花碑”。后也被毀壞?,F在的石碑為明朝巡按山西的監察御史朱實昌仿原碑復立。這通石碑不僅被歷代書家奉為神品,而且見證著歷史地演變,折射出司馬溫公跌宕起伏的人生。

司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不僅著有《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等,而且對法律也有頗多論述。

在政治上,司馬溫公屬于保守主義者,從正統儒家思想出發,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凡為國家者制禮立法,必思萬世之規,不可專茍目前而已?!奔词褂斜锥朔歉牟豢?,也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因此,他反對王安石疾風暴雨式的改革,公開聲稱“猶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時?!睆亩纬蓺v史上著名的改革派和保守派論戰。

從保守主義政治立場出發,其法律思想也是趨于保守,主張“明其道,循其法?!痹谒痉▽嵺`中,不僅把禮當成人們普遍遵守的行為規范,而且作為聽訟斷獄的法律依據使用。在登州阿云謀殺親夫一案中,他指出:“分爭辯訟,非禮不決。禮之所去,刑之所取。阿云之事,陛下試以禮觀之,豈難決之獄哉?”在禮與法的關系上,把禮作為綱,把法作為目,禮指導法,共同治理國家。在《資治通鑒》開頭即云:“臣聞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故曰:天子之職,莫大于禮?!比V五常就是禮,倫理道德就是禮。法是具體的刑罰規范,在禮的指導下執行具體的刑罰措施。

針對當時的社會亂象,涑水先生主張“賞罰明當”,認為法是用來禁亂止暴的利器?!坝泄φ邉裰灾刭p,有罪者威之以嚴刑?!痹凇镀虿毁J故斗殺札子》中指出:“王者所以治天下,惟在法令。凡殺人者死,自有刑法以來,百世莫之或改。若殺人者不死,傷人者不刑,雖堯舜不能以致治也?!痹凇端抉R溫公行狀》中認為:“刑,新國用輕典,亂國用重典,平國用中典,是為世輕世重?!背浞煮w現了他的法律主張。在亂世當用重典,堅持重刑主義,才能維護穩定,集中表現在反對赦罪上。歷代統治者都有逢重大節日赦免犯人的傳統,意在顯示仁慈。涑水先生卻明確表示反對,他說:“赦者害多利少,非國家之善政也?!逼淅碛墒恰昂访癖M,侵侮善良,百千之中,敗無一二。幸而發露,率皆亡匿,不過周歲,必遇赦降,則晏然自出,復為平人?!苯Y果是“使怨愨之民,憤邑惴恐,兇狡之群,志滿氣揚,豈為民父母勸善沮惡之意哉?”將沒有改造好的罪犯放歸社會,無異于放虎歸山,作惡百姓。在《言王中正札子》中勸諭皇帝:“今陛下振舉紀綱,一新治道,必當革去久弊,一遵正法。夫法如堤防,應當完固,乃得無患?!贬槍Ξ敃r存在舞文弄墨、法外科刑的現象,主張依律科罪,嚴肅執法。同時,把紀法當作堤防,時時加強,才能永固。

涑水先生非常重視預防犯罪,把犯罪消滅在萌芽狀態。他說:“攘惡于未芽,杜禍于未萌,是以身祗而國家七寧也?!边€說:“清惡于未萌,弭禍于未形?!痹陂L期的地方官宦生涯中,他審理大量的刑事民事案件,深刻認識到許多惡性案件都是由生活瑣事引發的,減少犯罪必須從預防犯罪做起,從妥善處理民間糾紛做起。九百多年前的古人已經認識到預防犯罪的重要性。

司馬溫公的深刻見解,來自于豐富的經歷。他從小天資聰慧,又十分懂事,深得父親喜愛。十五歲以前隨做官的父親游遍河南、陜西、四川等地,訪古探奇,賦詩題壁,領略風土人情,極大地豐富了他的見識。弱冠之年便高中進士,步入仕林?;潞3粮∵_四十多年。從其經歷來看,喜歡交游,知識廣博,樂于接受新事物,應是改革派。但恰恰相反,溫公是保守派,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也許正是認識到改革的弊端,才反對改革。他認為新法“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其實傷國?!痹谒吓_執政后,全盤否定變法,一股腦兒廢除掉改革措施,恢復舊法。這也為他死后被翻案埋下了伏筆。章惇、蔡京執政后,溫公被列為元祐黨人,禁止元祐學術,削除贈謚,毀壞賜碑。也是一場悲劇。直到南宋高宗時,才給予平反,恢復名譽,配享哲宗廟廷。明嘉靖年間,從祀稱“先儒司馬子”,康熙六十一年,司馬溫公和歷代功臣40人從祀歷代帝王廟。其地位待遇越來越高了。

司馬溫公是踐行儒家倫理道德的典范,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民。自身正直節儉,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歷史上,曾與孔子、孟子并列為“三圣”,留下了許多故事傳說。走過的地方,大都建有故居和紀念館。

雖說祖籍是山西夏縣,但司馬光出生在河南光山縣,其父司馬池時任光山縣令,在此度過快樂的兒童時光。當地建有司馬光故居,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洛陽建有司馬光文化館,用文圖展板、史書資料展示司馬溫公的生活軌跡和成就。

司馬光已成為千古名人,無關乎政見之爭,后人從其身上學到更多的知識,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這才是最重要的!

 (《山西市場導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