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12-16
□王華興
文以戰,原名文麟定,因抗日改名以戰。1923年10月9日,他出生于垣曲縣西王茅村,1939年1月參加了八路軍,1991年6月享受副廳級政治待遇離休。在52年的革命歲月里,他從軍9年,參加了舉世聞名的百團大戰和保衛延安等戰役。從教26年,他由北京育才小學,到大西北嘉峪關酒鋼中學,再到蘭州大學,視教學為天職,甘做人梯。他還編輯了多部課本,從小學到大學,精心工作,創造出了近20年無一錯的奇跡。
投筆從戎
1937年7月7日,日寇在盧溝橋燃起了侵略中華的戰火。這一年,文以戰的哥哥文麟之,離家出走參加了衛立煌部下的第17軍,防守在中條山戰區。父親文畏三怕他像哥哥一樣離家出走,就在1938年的臘月二十為他舉辦了婚事,以戀其家室來牽扯他。在新婚第三天的深夜里,他偷偷離家,同3位志同道合者,到陽城參加了八路軍——晉豫邊區游擊隊。一個月后,司令員唐天際見他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調他到司令部當文書,兼任《黃河小報》編輯。1939年秋季,日寇進攻唐支隊,冬季蔣介石發動反共高潮,閻錫山趁機進攻“決死縱隊”,隨之陽城、高平等縣也發生了反革命政變。為了擊退反共高潮,唐支隊編為115師第二縱隊新一旅第二團,以“決死縱隊”名義進行反擊,殲滅了閻錫山及衛立煌的部分主力。
1940年夏季,新一旅到豫北冀南開辟根據地,從事抗戰宣傳工作的文以戰,由山西平順到河南林縣參加了百團大戰,對平漢路進行了襲擊,拆毀鐵路百余里,攻克日寇重要據點。次年春,旅部派他到抗大六分校區學習,學校把他分到干訓隊的政治區,學的是哲學、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史等課程。他文化基礎好,又愛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念,使他堅定不移,終身受益。
1943年,根據黨中央為迎接抗日勝利后儲備干部的戰略部署,文以戰由太行回到陜北參加了肅反,并響應毛主席的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參加開荒種地、買棉紡線的生產自救運動。
1945年8月日寇投降,抗大整體向東北轉移,他被留在晉綏軍區獨四旅任宣傳干事。
1947年,文以戰跟隨西北野戰軍獨四旅參加了保衛延安的戰役。延安失守后,胡宗南靠著30萬美式裝備大軍,揚言在3個月內消滅我黨中央和在陜北的解放軍,文以戰及時在《戰斗報》上發出了“誓死保衛黨中央!誓死保衛毛主席!誓死保衛延安!”的號召,喊出了人民的心聲,激發了戰士們英勇殺敵的雄心和壯志。
文以戰從軍9年,屢經戰斗的洗禮。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手里端著槍,敵人來了就開戰,背包里裝著紙和筆,沒敵人就編報紙。如青化砭戰役,近一個半小時就殲滅了敵軍31旅;羊馬河戰役,經過10個小時的激戰,殲敵135旅4700余人;蟠龍戰役,殲敵號稱“天下第一軍”的167旅,少將旅長李昆崗被俘。如此幾個戰役節節勝利的消息,得到及時、快捷地報道,大漲了我軍的威風,滅了敵軍的士氣。戰士們高興地說:“小小《戰斗報》發揮了大作用,看著真來勁?!?/p>
從反擊戰開始,文以戰一直以“戰斗報社記者”身份跟隨著西北野戰軍獨四旅,從青化砭戰役開始,一直打出邊區的宜川、韓城,又渡過黃河攻打運城。時至11月中旬,正當我軍掃清城東外圍據點,準備登城之際,胡宗南急調鐘松、羅列的4個旅增援運城,我軍為了打援,于15日撤出了對運城的包圍。
據文以戰回憶記錄,1945年第一次孝義戰斗,夜間攻城,他同12團2營教導員并肩伏在一個地坎下面,只覺火光一閃,教導員被重型迫擊炮擊中炸斷了腿,抬下去后,因失血過多當天去世。炮彈在他身邊炸開,聲音之大,造成他耳朵失聰。
1947年,在保衛延安中的蟠龍戰役大捷。打掃戰場時,文以戰隨旅馬參謀長去蟠龍,行進中馬參謀長突然停步下蹲,說:“地雷!”這種地雷是踩爆的,抬起腳就炸。馬參謀長沉著處理,用旁邊的石塊壓住地雷,不讓其抬起。如果爆炸,兩個人性命難保。
1947年12月下旬,獨四旅駐聞喜整訓,因聞喜離垣曲不遠,9年間,他與家沒有任何聯系,部隊準許他回家去探望。
他家的院落是村西頭的第一戶,他佇立門外遲遲不入,久久凝視,斷垣殘壁,滿院雜草,一片狼藉。9年兵連禍接,民不聊生,滿目瘡痍。天剛黑,他到外婆家里,舅媽泣不成聲地說:“你大舅被日本兵殺死,你父母病故,一個爛席裹尸未葬,一個還浮厝在龍頭溝的一孔破窯洞里,兩個妹妹早已出嫁,你哥哥所在軍隊在中條山和日寇作戰失敗,尸橫遍野,是死是活,誰也不知……”
篤志從教
1948年1月中旬,父母埋葬之事辦妥,部隊轉移,去向不明,文以戰不愿放棄革命工作,日行百余里到河北邢臺北方大學,演奏了京劇曲牌《夜深沉》,頗有功力,當地收他到該校藝術系。8月份,學校與華北大學合并,他被分到中教部直屬、由延安“保小”等3個干部子弟小學合并的華北育才小學任教師。次年,他隨中央進京,校址設在先農壇,校名改為:北京育才小學。
文以戰在分到北京育才小學之際,北方局已為他聯系上了原獨四旅的工作關系,但他愿意在此教小學,因為他還記著《禮記·學記》中的古訓“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和宋朝胡瑗《松滋縣學記》中“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钡牡览?。也因此,他以校為家,愛生如子,循循善誘,啟智明理。
6年教學時間,他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從課本內容到學生實際需要,先后總結編寫出了:《論小學語文改進問題》(針對小學一、二年級識字教育)和《〈老實話〉和思想教育》《我們班的衛生工作》《中年級常識性課文教學的一些情況》《當前課文教學中的問題和改進意見》。這些文章都是他根據課文內容,結合學生的學習和思想情況,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教師在教學上的困惑寫出來的。這些文章被收編于教育部小學司《教學經驗》一書中,引起不少學校老師的關注和領導的重視,為建立不久的學校開辟了蹊徑、拓寬了路子,前來育才小學參觀、學習、取經者,你來他往、川流不息。
1954年,《小學語文教學經驗》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初版6.4萬冊,再版2萬冊。這本書主要是介紹他在育才小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教學實踐。為解決學生學寫漢字的需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撰寫的《漢字的筆畫和筆順》,初版5萬冊,并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在國外流傳。這本書根據漢字結構的四關——筆畫、筆順、部首、偏旁來展開,講了30多種筆畫,10余項筆順規則,40種結構形式,80多個部首,800多個偏旁,是對當時通用字表6000余單字最詳盡的分析和介紹。在26年教學中,他從教小學一年級到教大學研究生,總結出了不少教學經驗,培養出了難以計數的有用人才。
編書存知
1953年5月,毛主席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了抽調大批教育干部編寫教材的決定,并明確指出,教育部物色人員后,由中組部負責調動。由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重新組建,調來中教語文室蔣仲文當主任。隨之調進來的編輯有陳伯吹、袁微子、文以戰、陸靜山、鐘華、劉永讓、黃秀芬、張田若等。人教社領導葉圣陶、辛安亭、朱文叔,都是有名的小學語文專家。人員配好后,即開始了“教材大會戰”,不久就編寫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套中小學全學科的統編教材,文以戰負責編的是初級小學課本《語文練習》第一冊。
小學語文課本練習的主要內容和項目是字、詞、句、標點符號等,教學大綱的規定非常詳細,要求也非常嚴格,就是幫助學生復習鞏固學過的課文,再擴寫、縮寫、重寫、改寫,使之牢記、發揮和應用。這一套課本是人教社自編的,1954年試用,1955年全國通用。由于他工作認真賣力,精心細致,領導常讓他任責任編輯,即一本書從材料到成本,甚至于校對都是他干的,如此的編輯工作,他一干就是12年。
1966年8月,隨著夫人單位的搬遷,文以戰也來到嘉峪關,在酒泉鋼鐵公司下設的中學當了教員。1976年之后,他努力工作,力爭補上丟失的工作和時間,還在嘉峪關市辦了師范班,培養了3期中小學教師,解決了有生無師的燃眉之急。1977年,他在蘭州市編了一年小學生鄉土教材。1978年,他被調至蘭州大學語文系任教授,講授現代漢語、文字改革和大學語文。1980年,他被人教社借調編寫《新編小學生字典》一年,此書深受讀者歡迎,榮獲了國家多項殊榮。他還參加了由黃伯榮主編、高教社出版的大學教材《現代漢語》及其參考書。后來,他又同蘭大歷史系教授王勁主編了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年大學教材《中國現代史》。
文以戰同志剛過15歲就投筆從戎,參加了御外侵除內患的著名戰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百廢待興極需人才時,他又卸甲從教、從事編輯工作,嘔心瀝血,苦心孤詣,為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此文系90歲的王華興,根據文以戰女兒文豐、外甥女屈素良提供的資料編寫)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