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06-15
自然地理環境
水資源
全年全市總用水量15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9%,其中,農業用水1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1.2億立方米,生活用水1.9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耕地保有量494326.7公頃。全年全市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843公頃。
礦藏資源
運城地區地質構造復雜,礦產資源豐富,經地質勘探列入山西省礦產儲量表的有煤、鐵、金、銀、銅、鋁、鋅、鉛、鈷、鉬、芒硝、巖鹽、白鈉鎂礬、鹵水、熔劑灰巖、灰巖、粘土、磷、長石、玻璃石英砂巖、重晶石等21種。其中,具有開采價值的約54種,具有優勢的礦產資源為銅、鉛、鎂(鎂鹽、白云巖)、芒硝、石灰巖、大理石、硅石等。
優勢礦種由北向南呈“二點一線”式分布,其中河津市下化鄉一帶及平陸與垣曲交界處一帶的煤礦和石灰巖、白云巖與中部鹽湖區三路里至萬榮縣三文一帶的白云巖,灰巖構成“二點”;南部中條山區內生礦產銅、鐵等呈線狀分布;單礦種分布相對集中,銅礦是運城第一大礦業支柱,儲量占全省總儲量的93.99%,分布于垣曲縣和聞喜縣的接壤地區;石灰石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河津市龍門山—西皚口—魏家院一帶,礦體平均厚度1.5-30米,宜露天開采。
位置境域
運城市位于山西省南端,與陜西、河南兩省隔黃河而相望,北與臨汾市毗連,東與晉城接壤。介于東經110°15'—112°04',北緯34°35'—35°49'之間,東西長201.87千米,南北寬127.47千米,總面積14182平方千米,占山西省總面積的9%。
地形地貌
運城地形比較復雜,相對高差明顯,最高點為垣曲境內的舜王坪,海拔2321.8米;最低點為垣曲縣黃河邊的馬蹄窩,海拔167米。運城具有山地、丘陵、平原3種地貌類型,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58.2%,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41.8%。主要有中條山、呂梁山、稷王山、孤峰山4大山脈,面積2674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19.1%。
氣候特征
運城全年受季風活動影響,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干冷氣流控制,盛行西北季風,氣候特點為寒冷、干燥;夏季受太平洋暖濕氣流控制,盛行東南季風,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和雷陣雨。年均氣溫13.3℃,一月均溫-2.2℃,七月均溫27.4℃;日照時長2039.5小時;霜凍期為十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上旬,無霜期212天。
水文概況
運城境內有山西最大淡水湖——伍姓湖以及硝池、湯里灘、鴨子池、北門灘等天然湖泊,并建有上馬水庫和苦池水庫。運城屬黃河流域,過境河流有黃河、汾河,境內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條,汛期為每年6至9月。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制約,區內河流具有山地型和夏雨型的雙重特征。在河流形態、河道特征方面表現為:溝壑密度大,水系發育;河流坡陡流急,侵蝕切割嚴重。徑流和泥沙的特點:洪水暴漲暴落,含沙量大,年徑流集中于汛期,枯水期徑流小而不穩。
黃河從河津寺塔西側入境,沿晉陜峽谷自北向南。出禹門口后,河勢頓開,河床寬闊,由北向南經河津、萬榮、臨猗、永濟,在芮城縣的風陵渡曲折向東,過平陸、夏縣,到垣曲縣的碾盤溝出境,共流經8個縣(市),流長396千米,為運城最大的客水資源。多年平均徑流量(龍門站)為319.6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為1014.4立方米/秒。
汾河自新絳縣南梁村入境,經新絳、稷山、河津、萬榮4縣(市),由萬榮縣廟前匯入黃河,流長145.2千米,流域面積2943平方千米;據河津柏底水文站觀測資料,多年平均流量33.8立方米/秒。
涑水河發源于絳縣的陳村峪,向西南流經絳縣、聞喜、夏縣、鹽湖、臨猗、永濟6縣(市、區),全長196千米,落差445米,縱坡1/400,流域面積5774平方千米。據張留莊水文站觀測資料,多年平均流量0.54立方米/秒。
姚暹渠是歷史上為保護鹽池而修筑的一條人工河道,開挖于南北朝北魏二年(505年),原名永豐渠,隋朝大業年間都水監姚暹,為保護鹽池正常生產重開而改名。姚暹渠自夏縣王峪口起,沿中條山北麓攔截柳溝、寺溝、刁崖河、史家峪、赤峪等溝道來水,向西北入苦池蓄滯洪區,經鹽湖、運城城區,在永濟入伍姓湖,全長86千米,落差110米,縱坡1/770,流域面積2127平方千米。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